中国疾控中心最新报告敲响警钟:我国6-17岁孩子中,每5个就有1个“小胖墩”,同时营养不良率也达8.5%。更令人担忧的是,维生素、钙、铁等“隐形饥饿”普遍存在。很多家长困惑:“明明给孩子吃得挺健康,为啥还缺营养?”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揪出那些容易被忽视的“营养陷阱”,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护航。
营养失衡:不止是“胖”与“瘦”那么简单
报告揭示了值得警惕的营养现状:
结构失衡: 蔬菜、水果、奶类、大豆摄入不足,油盐摄入却普遍超标。
双重挑战:营养不良(8.5%)与超重肥胖(19%)并存。
“隐形饥饿”: 维生素、钙、铁等关键微量营养素缺乏,悄悄影响免疫力、身高发育和学习精力。
家长必知的三大营养误区与真相
真相:
孩子除了日常饮食的营养均衡外,还有一些营养素很难从日常食物中汲取,所以适量补充一些营养素也是很有必要的。
科学建议:
在保证均衡、多样的日常食物的前提下,适量补充一些如γ-氨基丁酸、钙、锌、镁等营养素。
γ-氨基丁酸 (GABA) 作为一种天然存在的氨基酸,研究显示其对舒缓神经、改善睡眠质量、支持情绪稳定和注意力集中具有潜在积极作用,尤其对面临学业压力或睡眠困扰的儿童有益。
钙、锌、镁是儿童骨骼、牙齿发育、肌肉功能、免疫支持及多种酶反应的必需矿物质组合。钙是骨骼主要成分;锌影响生长发育、味觉和免疫力;镁参与能量代谢和神经肌肉功能,三者协同作用至关重要。
真相:
校园里的小胖墩越来越多,急坏了不少爸妈。有的开始搜罗“减脂餐”,有的干脆对孩子饮食“严防死守”...... 且慢!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家梁栋提醒:儿童减肥,切忌“过度节食”! 这不仅可能影响正常生长发育,效果也难以持久。
科学建议:
优化饮食结构:用全谷物替代部分精米白面,增加优质蛋白(如奶、豆、鱼禽蛋瘦肉)和蔬果。
规律运动:每天至少1小时中等强度运动。
家庭氛围:家长带头,营造健康的饮食规律与运动环境。
真相:
中国疾控中心报告明确指出,我国儿童大豆摄入普遍不足! 专家梁栋澄清:大豆中的“大豆异黄酮”只是结构上与雌激素有相似之处,但含量与活性相差甚远,完全不是一回事。
权威结论是:只要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量食用(6-13岁:15克/天;14-17岁:15-25克/天),豆制品不仅安全,更是孩子成长的营养助力!
科学建议:
按膳食指南推荐量吃,安全有益! 豆制品作为中国传统饮食结构的代表,是优质蛋白、膳食纤维、B族维生素、钙等的极佳来源。
儿童平衡膳食黄金5准则
主动参与,提升素养
鼓励孩子参与食物选择与制作,培养健康责任意识。
早餐吃好,零食选巧
早餐包含3类及以上(谷薯类+蔬果+动物性食物+奶豆坚果)。零食选天然、少添加的,在两餐间少量补充
奶水充足,远离甜饮
天天喝奶,足量饮水(800-1400ml/天,首选白水),少喝含糖饮料。
多户外活动,少视屏时间
儿童应每天保持≥60分钟的户外活动,屏幕时间<2小时/天。
定期监测体格发育,保持体重适宜增长
定期测量身高体重,保持适宜增长。孩子、家庭、学校、社会共同防控肥胖。
什么叫做骨微裂呢?很简单,就是骨头产生裂缝,不是关节产生裂缝,是骨头产生,(当然这种裂缝不会对人体产生影响)。 那怎么去产生呢?骨微裂真的能增高吗?
每次读到美女明星的成长故事都特别振奋人心,对身高保持挑剔眼光的小编决心要写一篇文章解读女生的增高的方法,帮助女生知己找到一套健康的体操增高法。
许多个子不高的年轻人都在为身材矮小这个老大难问题发愁,说是“海拔不够,朋友难找,形象难塑”,于是,许多矮个孩子的家长们便想方设法地寻找各种升高“海拔”的灵丹妙药。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愿现在做父母的您记住这个“前车之鉴”,了解一下饮食营养与身高的关系吧!
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发育程度不同,在形体、功能活动、智力上各有特点,受不同的环境、气候、生活条件的影响,在养育保健、患病种类、临床表现上也各有差异。为了帮助孩子更好地成长和快乐长高,儿童和青少年的长高方法也要大同小异,一起来看看吧!
矮身材的青少年,除部分为疾病引起的矮身材必须由医生认真处理外,大都要靠自己努力把本人身高的生长潜力挖掘出来。怎样挖掘?简而言之,就是在医生和体育工作者的指导下,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坚持体育锻练。功夫不负有心人,长高还是要看长期的修炼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