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从中华医学会儿科内分泌学组获悉,我国目前需要治疗的矮小症患儿有700万,但每年真正接受合理治疗的患者不到3万名。专家表示,患儿及其家长不可盲目迷信各种“增高”概念,更不用“谈激素色变”。及早诊断,注射生长激素对症治疗,完全能够改善身高。
破除“激素恐惧”增高不要“舍本逐末”
“许多家长不知道矮小可能是一种病理状况,更不知道这类疾病可以干预治疗。”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罗小平说。
他说,对于孩子长高问题,许多家长存在认知误区:盲目等待孩子年龄大了后身高会“窜一窜”;盲目听信广告宣传,给孩子吃所谓“增高药”、保健品或使用“物理增高仪”,反而对正规治疗药物生长激素因含有“激素”二字而心存疑虑。
“对于这些患儿来说,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注射补充重组人人生长激素。但现在许多家长都有‘生长激素恐惧症’,认为激素肯定有发胖、变丑、内分泌失调等副作用,有的甚至拒绝接受治疗。”专家介绍说。
专家表示,利用基因重组人生长激素的化学结构和人自然分泌的完全一样。重组人生长激素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SFDA)批准促进儿童长高的唯一有效药物。美国、欧盟及国内均对生长激素治疗的适应症做出了相关规范。
早发现早干预矮小症治疗“越早越好”
西南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魏平介绍,家长对孩子身高缺乏认识是一个重要原因。“矮小症患儿开始接受治疗的年龄,在国外,6岁到10岁即青春期前约占60%,11岁到14岁即青春期约占34%;而在我国截然相反,5岁至10岁只占23%,11岁至14岁却占到了70%。”
此外,全国目前只有不到1000家医院可以治疗矮小症,能看矮小疾病的专科医生不到4000名。大多数基层儿科和内分泌科医生缺乏矮身材疾病的诊治知识,无法做到疾病确诊和有效转诊。
“越早干预,越能够最大限度提高患儿的成年身高。”专家说。对于需要使用生长激素的孩子来说,只有在骨骺闭合前进行注射治疗才有效,某种程度上说,治疗这类矮小也是跟骨骺的增长速度赛跑。
专家表示,家长应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建议每3个月给孩子量一次身高,如果在班级站队总是排在前三名,或比同龄孩子个头矮5厘米到10厘米,家长就应该引起注意,带孩子到正规医院的儿科内分泌门诊就医。
不可盲目进补增高切忌“乱投医”
专家强调:“比所谓激素副作用更可怕的是虚假宣传。”目前市面上标榜可以增高的保健品,功效实际多为“促进生长发育”,多是在营养方面做文章。这与补充生长激素而长高,有本质的区别。营养只是影响长个的众多因素之一,起辅助的作用。对于正常孩子,适当补充营养可促进生长;而对于疾病性的生长落后,不会产生根本性的作用。
“孩子长得慢,甚至不长个,很多家长就会觉得是缺营养,缺钙,各种补品、保健品、增高药、补钙药,通通往孩子身上招呼。”这是家长对矮小认识的一大误区,专家极少说。“人生长激素是一种蛋白质,只能通过注射来补充,才能有效吸收,如果口服就会被消化系统分解而失效。对于号称口服的增高类药品,一般不可信。”
另外,目前市售的一些保健品和所谓的纯中药制剂,可能有非法添加的问题,吃进去短期确实有增高的作用,但会造成性早熟,骨骺提前闭合,影响最终身高,这实际上是拔苗助长。目前我国未审批过任何有“增高”功效的保健品。
所有确诊矮身材患儿都应进行长期随访,使用生长激素治疗者每3个月应随访1次:测量身高(最好测算⊿SDS)此处还要进行IGF-1、IGFBP-3、T4、TSH、血糖和胰岛素等检测,以便及时调整GH剂量和补充甲状腺素。每年检查骨龄1次。疗程中应观察性发育情况,按需处理。
身材矮小是当今儿童生长发育中最为常见的内分泌疾患,也是儿童自身、家长、教师、社会都极为关注的问题。但是尽管如此,儿童身材矮小的就医、诊断和治疗总是过迟,经常有超过25岁的矮小症患者前来就医,虽然经过治疗,身高能有所增加,但要想达到成人最终的平均身高已不可能
只要身高低于同地区、同种族、同年龄、同性别平均身高两个标准差或低于该人群身高曲线的第三百分位(即就是一百个这样的孩子按大小个子排队的最后三个人)医学上称为矮小症。既然能下矮小症或生长发育迟缓的诊断,就代表是病态的,即存在影响生长发育的疾病。
生长激素治疗矮小症常见的副作用为:①甲状腺功能减低;②糖代谢改变;③特发性良性颅内压升高;④抗体产生;⑤股骨头滑脱、坏死;⑥注射局部红肿或皮疹
早熟儿童就诊指南:一、医院的选择矮小、早熟儿童就诊一般要选择有儿童内分泌或有矮小症、性早熟专科的正规医院就诊。 二、 矮小、早熟就诊时家长需要向主诊医生详细说明哪些情况? 三、 矮小儿童需要做哪些检查。四、性早熟儿童需要做哪些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