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越来多的家长关注孩子的身高,很多家长更是通过孩子身高的对比来判断孩子的健康情况,这就无形中给身材矮小的孩子以及家长带来了压力,有些家长甚至带着孩子去医院检查孩子是否患了身材矮小症!那么怎么样才算是身材矮小症呢?我们又该如何预防?
老话说:“爹矮矮一个,妈矮矮一窝”。遗传确实能决定孩子身高的大方向,但良好的后天环境也不容忽视。在春季这个“黄金生长期”,家长更应该创造有利条件,阳光、维生素、钙、蛋白质一个不能少,从营养、睡眠、运动等方面加强护理,为孩子长高加把劲儿。
什么是身材矮小症?
身材矮小症在医学上有一个定义是指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第三百分位线以下人属于身材矮小,简而言之,就是指同年龄、同性别同月生的孩子假设有100个,由低向高排队,排在第一个和第二个的人就是指在第三百分位以下。
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有哪些?
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有很多,其中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家族遗传,父母的身高对孩子的身高起到了70%~80%的作用,母亲孕期的情况以及后天发育情况对孩子的身高起到20%~30%作用,那么后天有哪些影响到孩子的身高呢?
1.营养不均衡 骨骼发育慢
一般孩子身材矮小,主要考虑其营养因素问题,孩子阶段影响到他身高的主要就是营养情况,很多孩子身材矮小是因为有些孩子本身挑食,以及家长在抚养孩子过程,没有做到膳食均衡,造成孩子营养不均衡甚至营养不良,影响到孩子骨骼的发育。
2.体弱的多病的宝宝长得慢
长期慢性腹泻、经常感冒引发反复性肺炎、先天性心脏病的孩子长得对比较慢,因为他们相对于健康的孩子营养吸收慢。这些孩子,因为受病痛的困扰,身心不舒服,会出现食欲不振、睡眠质量欠佳等情况,食欲不振就会影响宝宝营养的吸收,生长发育慢,进而出现身材矮小。
如何预防身材矮小症?
为预防和及早发现孩子是否患有身材矮小症,首先父母要做好孩子日常生活的养护,加强和改善孩子的营养状况,特别注意营养均衡。
1.打破孩子身材矮小从孕妇做起
因为孕期的营养情况对孩子出生后的身高也有一定的影响。如果妈妈在孕育孩子的过程中,壬辰反应过于强烈,对于很很多利于孩子发育的食物非常抵触,很有可能出现营养不均衡或是营养不良,造成孩子在妈妈腹中就发育迟缓。所以,为了避免孩子还未出生就发育迟缓,准妈妈们一定要注意自己的膳食。
2.孩子出生后营养均衡很重要
孩子出生后应注意合理膳食,给孩子建立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营养均衡,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维生素,还要注意补充动物性蛋白,以求最佳的蛋白质利用率。这样一来,孩子才不会出现营养不良和缺乏微量元素的情况,身体才能正常发育。
3.定期体格检查不能少
家长要定期带孩子进行体格检查以及骨龄检测,观察孩子身高的增长速度。专家建议,孩子的体格检查时间为1岁以内每3个月一次,1岁以后6个月随访一次,2岁后每年身高的长速大于5厘米方可排除身材矮小的可能性。
4.能睡、能动的宝宝长个快
人体中有一种生长激素,它是由脑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在孩子深度睡眠、剧烈运动的时候会大量分泌,所以要想孩子长个快,除了我们上面提到的营养均衡外,宝宝的睡眠质量和运动情况尤为重要。
医学上还有另外一种现象也值得注意——生长迟缓。正常孩子出生后一年,一般是从原本的50厘米长高到75厘米,这一年中孩子一般是长高25厘米,从1~2岁这一年孩子一般是长高10厘米,2~3岁这一年一般是长高7厘米,孩子4岁以后一般是每年长高5厘米左右,这是儿童生长的正常标准,如果孩子每年长高的高度达不到以上的正常标准,证明孩子生长迟缓,家长要及时带孩子到医院进行检查。
儿童矮小症是指孩子的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儿童平均身高的两个标准差,或者低于第三百分位,每年生长速度低于5厘米者。简单地说,如果家长发现自己的孩子是班级里同性别孩子中个子最矮的,或年生长高度少于5厘米时,应考虑孩子可能存在生长障碍。
补钙、喝营养液、追着喂饭……为了让孩子长个儿,家长们费尽心思。事实上,除了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营养,一些看似平常的习惯性小错误也会影响孩子长个儿。 1、喂饭喂太饱。
正常儿童的生长都要经历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特征:第一阶段从出生至2岁,又叫快速生长期。出生后的头三个月是人体整个生长阶段长得最快的时期......不同阶段的身高增长受诸多因素影响,其中包括内分泌生长激素、营养、生活环境和方式及遗传因素等。
孩子长得矮,但是只要在生长发育的标准范围之内,家长其实并不需要过度担心。有些孩子是因为营养跟不上,有些孩子是因为晚发育,有些孩子是因为遗传因素。那么,只要找出孩子长得矮的真正原因,再针对性地进行调理改善,可使孩子的身高慢慢变为正常值。
矮小症是指儿童的身高低于同性别、同年龄、同种族儿童平均身高的2个标准差,每年生长速度低于5厘米者。青春期后,骨骼发育成熟,骨骺线闭合,再用任何方法也无法使孩子继续长高。这就要求家长密切关注孩子的生长状况,及时发现孩子生长缓慢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