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儿童矮小发病率约为3%,4~15岁生长发育迟缓的矮小患儿达700万名,但每年真正接受合理治疗的患儿不足3万名。65%的家长在孩子身高偏矮时,会首先考虑使用增高保健品,甚至盲目进补。这是记者近日在“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健康教育系列活动”启动仪式上获得的一组令人担忧的数据。
孩子不长个儿误在哪?家长的认知不足,虚假增高产品的误导宣传,有效药品被误读、依从性差等,都是该病未充分诊治的原因。为唤起全社会对矮小症等儿童生长发育疾病的关注,来自多个领域的专家联合呼吁,将每年8月定为“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健康教育月”、每年8月18日设立为“中国儿童生长发育健康教育日”。此次活动由健康时报、中国下一代教育基金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妇幼保健中心联合发起。
误在认知:
靠年龄来判断发育状况×
发育进程一定要看骨龄 √
很多家长并不了解儿童生长缓慢的相关知识,超过半数家长不知道0-3岁就需要观察宝宝的身高;1/3以上的家长没有科学测量儿童身高的习惯;3成家长误认为只要营养跟上了,身高就能追赶上去;在发现孩子矮小后,仍固守“孩子可能长得迟,等大一点就会飙高”这样的错误观念而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内分泌遗传代谢学组组长、武汉同济医院儿科主任罗小平教授指出,很多家长靠年龄判断孩子的发育状况,这是很大的误区。“年龄只是生长发育过程的一种‘计时器’,要想判断孩子的发育进程,骨龄才是一种可靠的客观衡量指标。”
人体的长高关键在于长骨的增长,当骨骺线闭合后,即相邻的两个长骨“粘”在一起后,大多数人就不会再长高了。通常情况下,女孩骨龄超过14岁,男孩骨龄超过16岁,骨骺线就已经闭合。所以,治疗需在骨骺闭合前进行。判断骨骺是否闭合,只需拍摄左手和腕部X光正位片,做个骨龄检测即可。
专家提醒家长,注意观察孩子的生长速度,若发现孩子3岁以前每年生长少于7厘米,3岁到青春期以前每年生长少于5厘米,就应及早带孩子到医院检查。
误在治疗:
指望“增高”保健品或补品 ×
缺乏生长激素需要科学补充 √
发现孩子不长个时,不少家长总认为那只是缺营养、缺钙,于是买来各种保健品或补品,但这样做只会延误最佳的治疗时机。“实际上,目前市面上标榜可以增高的保健品,多在营养方面做文章。这与补充生长激素而长高有本质区别。”专家解释,对于疾病性的生长落后,如生长激素缺乏的孩子,靠吃营养品没有作用。
此外,一些保健品和所谓的纯中药制剂可能存在非法添加,孩子吃进去后短期确实长高了些,但会造成性早熟,影响最终的身高。“目前我国未审批过任何有‘增高’功效的保健品。”罗小平强调。
引起矮小的疾病很多,如生长激素缺乏症、特发性矮小、小于胎龄儿等。一旦确诊为矮小症就得治,其重要的治疗手段便是补充生长激素,但“闻激素而色变”的恐惧心理让不少家长打起退堂鼓。这就造成我国矮小症患儿接受治疗的年龄一般比较晚,70%在10-13岁。而在国外,生长激素缺乏症矮小患者的治疗平均年龄为6岁。开始治疗年龄偏大,生长期就短,而及早治疗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患儿的成年身高。
大规模临床证实,生长激素治疗可使生长激素缺乏性矮小患儿平均每年增高8-13厘米,严格规范使用生长激素是安全的。特别提醒
看看你的孩子是否长慢了
生长速度减慢往往是矮小症的早期信号之一,每个家长都应关注孩子的生长速度,重视给宝宝量身高,及早发现问题。儿童在不同时期的生长速度不同——
足月儿出生时身长50厘米左右,小于47厘米则提示有宫内生长迟缓;
1岁时,身高增长25厘米,达到75厘米左右;
2岁时,身高增长10厘米,达到85厘米左右;
3岁至12岁,每年平均增高5-7厘米;
青春期每年增高8-12厘米,持续2-3年。
2-12岁身高的估算公式为:
年龄×7+70厘米
世界卫生组织的一个研究小组通过对各国的调查发现,儿童生长速度在一年四季中是不同的,其中长得最快的是五月,长得最慢的是十月。
2015年安医大二附院儿童生长发育中心公布了安徽首次矮小症患病率,结果显示我省中小学生矮小总人数近33万,矮小患病率3.16%,高于全国不足3%的平均水平,但目前仅有数百人在接受治疗。
母都会担心孩子身高问题,担心小孩长不高是自己的遗传?为什么孩子不睡就长不高?多吃钙片小孩就能长高吗?如何能够及早发现宝宝身高方面的问题,如何让孩子高人一等,以下关于孩子长高的知识,身为父母的你一起来关心。
一、医院的选择 矮小、早熟儿童就诊一般要选择有儿童内分泌或有矮小症、性早熟专科的正规医院就诊,以便为孩子进行系统的内分泌检查。二、 矮小、早熟就诊时家长需要向主诊医生详细说明哪些情况?三、 矮小儿童需要做哪些检查。
怎样判断宝宝是否属于矮小症呢?①身高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人一2S或第3百分位(根据Stadiometer测定);②生长速率<4cm/年;③X线骨龄落后于同年龄、同性别正常均值2岁以上(根据Greulich一pyle图谱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