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身材矮小,很多家长首先想到的不疾病,而是“营养不良”或“晚长”。
关于“营养不良”:
1、很多家长,包括不少医务人员,看到孩子矮小,就要求加强营养。其实现在不是吃不饱年代了,营养不良造成的矮小,几乎看不到了,随时时代的变化,观念也要有所变化。
2、 矮小儿童多数食欲确实不好,但这常常不是造成矮小的原因,而是矮小造成的结果。因为矮小儿童生长慢,需要量少,食欲常常差。为什么很多孩子青春发育后,食欲明显增加?因为长快了,需要量增加了。
3、轻度营养不良不造成矮小,首先是变瘦,长期严重营养不良才造成矮小。其实,短时间内轻度饥饿,反而有利于生长素分泌。为什么“饿虎下山”比吃饱的老虎厉害?轻度饥饿可激发很多激素的分泌,包括生长素。即使在吃不饱的年代,我们还常说“要想小儿安,忍得三分饥和寒”,我们不要求孩子24小时都是饱的,更不要求每次吃到十成饱。
4、除一些喂养不当的小婴儿外,加强营养,改善不了身高(不同年龄段,生长调节方式是不一样的,1岁以内婴儿,延续宫内调节方式,主要由营养代谢调节生长,营养不良会明显影响婴儿身高增长,1岁后逐步向生长激素轴调节生长过度,2岁后主要由生长激素调节身高增长,加强营养,增加不了身高)。多数矮小者,都曾试过加强营养,不可能起到明显作用。过度加强营养,或乱补各种健康品,有可能造成骨龄更大,反而影响成年身高。很多家长天天想着“补锌、补钙、或补维生素”,其实,微量元素和维生素也不是多多益善!骨骺的闭合也不是软骨的钙化过程,补钙过多,不仅可能影响健康,也可能不利于长高。
5、治疗矮小,不是在营养科就诊,都是在儿童内分泌就诊。矮小更多的是内分泌、或遗传代谢病造成。生长激素从字面上看,就是主要管生长的,如果生长激素缺乏,或生长激素活性不足,或生长激素受体不敏感,或转化为胰岛素样生长因子障碍,都有可能造成身高增长缓慢。
关于“晚长”:
1、首先要区分一个程度问题。发育确实有早晚之分,如果与相应年龄的平均身高相差3、5厘米,晚长一点有可能追赶得上来,甚至更高,但如果相差20厘米晚长还能追得上来吗?
2、时代不同了,现在的孩子由于营养过剩和不安全食品、不良信息等,发育普遍比上一代人早。不能用上一代人的发育时间,来判断现在的孩子。
3、“晚长”一般是指青春期发育延迟,青春期前身高正常或稍偏矮,到青春发育年龄,其他孩子发育了,晚长的孩子未发育,身高偏低。
4、判断是否是“晚长” 也要有相应依据,不能仅自己凭着想像。有的明显已经早发育了,还认为是“晚长”,只是自欺欺人。详细评估骨龄,看看骨龄是落后还是提前,才能判断发育的早晚。通过骨龄还可做成年身高预测。
矮小也有可能是疾病造成的:
不仅发热、咳嗽可能是疾病,身材矮小也有可能是疾病造成的。成年人有内分泌疾病,儿童也一样可能有。既然部分矮小儿童,我们会下“矮小症”诊断,就是认为是病态的,需要治疗的,不是加强营养或增加运动就能治疗疾病!
权威统计数字显示,近20年来,世界各国的平均身高每10年增长1厘米。生落得玉树临风或是亭亭玉立的儿女似乎是为父母争了口气,然而仍然有那么多小矮人的父母,无论你信不信,他们做梦也想让宝宝的身高完美逆袭!但问题是,父母们如何才能准确地预测孩子的成年身高呢?父母双方
做父母的最大的烦恼之一就是孩子长不高!总是比同龄的小伙伴矮一大截,心理苦闷,想方设法让孩子长高,却每每以失败告终。基因问题?营养问题?突发性矮小?你的孩子为啥不见长?这里教你一些孩子长高的方法。
骨龄是骨骼年龄的简称,它是以小儿骨骼实际发育程度同标准发育程度进行比较,所求得的一个发育年龄。骨龄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儿童真正发育水平,因此用骨龄来判定人体成熟度比实际年龄更为确切。
骨龄,即骨骼年龄,是由儿童的骨骼钙化程度所决定的。骨龄是国内外公认能精确反映人体成熟度、骨骼生长状况的一个重要指标。它不仅可以确定孩子的生物学年龄,还可以了解孩子的生长潜力。
矮身材的青少年,除部分为疾病引起的矮身材必须由医生认真处理外,大都要靠自己努力把本人身高的生长潜力挖掘出来。怎样挖掘?简而言之,就是在医生和体育工作者的指导下,调整饮食和生活方式,坚持体育锻练。功夫不负有心人,长高还是要看长期的修炼的呢!